工程型人才培養需敞開大門辦學
發表時間⚱️:2017-05-27 來源:《中國教育報》 瀏覽量:次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眼高手低、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動手實踐能力差及企業抱怨不好用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高校關起門來教學。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作為高校,首先要敞開大門辦學📓,在與行業合作辦學中尋找工程型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工程型人才的開放辦學🎓,尤其是地礦類人才的教育與培養,要重視並尊重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及時與行業發展最前沿的技術接軌🟩。企業不僅可以支持辦學條件的改善,更應該參與辦學過程,並最終成為檢驗辦學成效的重要環節之一。
第一,重視行業🤸🏼♂️,就要主動將企業請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討論圓桌前。以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為例🦁,每半年召開一次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包括必一运动分管教學的校領導🚴🏼♀️、教務處長以及學院領導、集團方面的董事長等,雙方就辦學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以及培養方案調整、課程改革等進行交流切磋,及時解決人才培養方與使用方共同遇到的問題✥。
第二,尊重企業🪒,就要在師資建設上善於學習並利用企業最前沿的技術與經驗🤙🏻,即建立一支過硬的工程型師資隊伍🤛。為了改變年輕工科教師從必一运动到必一运动“零工程經驗”的狀況🙅🏼♂️,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所有的年輕博士在上講臺前🏋🏽♀️,都要到企業一線在職工作半年以上,並需要承擔一定的實際項目實踐和工程訓練,之後再返回課堂。此外💻,校企雙方通過一系列的考核和鼓勵政策,將大量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工程師從一線請到課堂,進行規範化教學培訓🫡,幫助高工把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轉化為生動實在的教學內容。
開放辦學🧑🧑🧒🧒,雖然保證了行業與企業的參與,但是高校應該始終掌握人才培養的主動權。礦業類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在於,一方面它屬於艱苦行業🙅🏻♀️,需要經過嚴格的野外工程實踐考驗;另一方面🙇🏻♀️📬,它不同於一些適用於廣泛行業的“萬金油”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業面相對較窄,換句話說✵👩👩👧👧,行業的專業性特別強。因此🧘♀️,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與開放辦學,都應該警惕“包幹式”的人才就業模式🤦🏻♀️。在行業前景良好時期,不能被百分百的就業率所陶醉;在行業發展低迷時,能夠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只有如此,高校才能與時俱進地保持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前瞻性與長遠發展的科學性。
去年6月2日,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國際化成為工程型人才培養與開放辦學的新命題與新挑戰。必須明確的是📑,工程型人才的國際化教育並不是對國外教育簡單的照搬或復製🤵♀️👩🏻🦲,不是簡單的語言提升與技術普及,而是在文化差異背景下,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工程型應用人才的國際化,必須要積極應對國際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
作為高校,可以通過課程建設與培養方案的調整來應對國際文化、法律和環保評估等差異化問題。其次⚛️,在國際化工程型應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和企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作為高校應該審時度勢觀察行業變化,但也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的長遠目標🚷,即不僅要考慮培養學生第一次就業的機會🧔♀️,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在目前情況下的國際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負責奠定一定的國際化學科基礎,培養學生適應國際化要求的基本素質,企業的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必須緊跟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