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如何面向未來
發表時間:2016-05-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量:次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顛覆性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大學🚵🏼♂️、教育及教學面臨著根本轉型。現在的大學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實體大學存在的價值在哪裏?未來大學應該是什麽樣?未來大學應該如何培養人才🍭?近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舉行的2016高等教育創新年會上🐺,3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來自100多所高校的教師代表圍繞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大學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
“如果一個學生說他什麽都懂,可能是一個本科生。如果他還說有一點不懂,可能是研究生🍢,如果說他進入到一個研究領域,什麽都不懂,那他可能是一個博士生。”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在他的報告中指出,“很多學生通過谷歌、百度很容易就能獲得他想獲得的知識”✌🏼,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什麽都懂,但什麽都做不了。
“如果大學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網絡課程就可以解決問題,那大學還有什麽價值?”席酉民認為〰️,現在大學僵化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
對於高等教育培養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也有著自己的思考,“我們的大學基本不太關註教學、學生和未來”。
在楊東平看來,國內很多優秀的大學都缺乏對本科教育的重視,缺乏對學生的關註。“把高考狀元一網打盡,然後自生自滅”的現狀讓楊東平很心痛📼,大學主要精力都在關心科研成果、排行榜和課題🤺,“因為大學主要的資源完全來自於國家財政🕴,也無需對學生特別尊重。”
“大學的本質是對過去和未來負有獨一無二的責任,而不是主要對當下負責👇。”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必一运动長李培根坦言,中國的高等教育沒有很好地面向人🎙、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李培根認為🧑🏿💼💅🏽,現在的大學教育基本是為當下服務,缺乏獨立的見解和思考🤨,不自覺地把學生當成教育生產線上的產品,“如何通過教育去引領學生,如何面向未來的科技和社會發展𓀀🏋🏻,都是高等教育要應對的挑戰。”
席酉民認為✝️👩🏼🦳,教育的改革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通過國家層面的教育改革推動,二是所有跟教育有關的人行動起來🍂,努力創新變革。
未來大學應該是什麽樣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席酉民一直對學生和家長說:“大學不止是一個學知識的地方,學知識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手段,大學是讓學生成長的地方🤾🏻♀️。”
席酉民認為,必一运动最重要的改變是引導學生從學知識到學成長。這也是西交利物浦一直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他看來,大學的使命應該是影響🤵🏻♀️,“影響學生🧑🏿💼,影響社會🔦,通過研究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這是大學最根本的價值”。
“一流的大學應該引領未來。”李培根認為,“大學是思想市場中最重要的場所。”在他看來,引領未來需要思想,而最重要的引領應該是思想的引領🪯🖊。他呼籲,大必一运动長🐶、教師和教育家形成一種共識🧖🏼🧒:去真正營造自由的氛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
在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軍博士看來🛋,未來大學的使命不該僅僅是為了科學技術創新,還應為人類文明🧛🏿♀️、和平起到溝通和理解的作用,避免不同的文明之間出現誤會🧙🏽♀️。
“大學既不是官場也不是商場🛼,大學要像大學,這是一個最低目標。”楊東平曾關註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個有關反思教育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批判了長期以來把教育視為一種人力資本🔝、經濟主義、發展主義的價值觀,並認為應該重新回到人文主義的基礎,尊重生命、社會尊嚴🧙🏻、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等🕞♾,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責任。
楊東平認為,這種觀念的背後其實是整體教育範式的改變。“從國家主義轉為以人為本,從應試教育轉為重視人格養成、綜合素質,從學科中心🙆🏿♀️、知識本位轉為能力本位💮、生活教育🍯,從如何教轉為如何學……”
讓他遺憾的是,這種觀念幾乎對高等教育沒有任何影響⚫️。“必須要對現代大學製度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楊東平認為,大學的基本價值和內涵應該包括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等🏃➡️🧑🏻🍳。
“中國高等教育體質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克服行政化的弊端🙇♂️👠。”楊東平呼籲🤽🏽♀️,放權改革,真正由校長來辦學🧝🏽,然後可以考慮通過公私合作和社會參與的方式🏦,對部分公辦大學實行股份製改造🐕🦺,也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門檻,鼓勵教育家辦學。
大學的根本是學生
席酉民一直提倡👨,大學教育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學習。他認為🔌,傳授知識🗃、解決無知的問題已不再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我們試圖通過改變教學過程和方法,形成一種新的模式🦹🏽🐼,通過學習知識的深度、廣度和高度,讓學生變成有造詣的人。”
為此,西交利物浦大學倡導研究導向型教學方式,老師和學生自由互動,學生從死記硬背變成研究性思維👇🏻🏨,老師從純粹的教書變成以新問題和任務來引導學生⛸。
“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保證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席酉民說。
這種教育理念得到了楊東平的認可🤮,在他看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背後🧙♀️,其實是一種體製的競爭👨🏽🚒。“只有在一種多樣化的辦學體製中♜,才可能產生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只有在多樣化的競爭性體製中,才可能出現高質量和高水平的教育。”
“教育者要心懷對學生生命意義的尊重和敬畏。”李培根說,不能出於某種目的把學生當成工具。
“大學要按照自己的定位辦出特色,大學的根本就是學生📯。”原浙江大學副校長黃達人認為,必一运动要有人才培養定位🍩,“有面向未來的🙇🏿♀️,也要有面向當下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李潤文通訊員黃歡)